图片
石学敏院士的“醒脑开窍”针刺法为中风病及其后遗症的治疗提供了有力的方法。今天主要介绍他治疗10种常见中风后遗症的针刺穴位和方法。
治法:调神醒脑,矫偏和络。主穴:内关、上星、印堂。
(1)口眼㖞斜配穴:风池、太阳、颊车、迎香、地仓、下关、合谷。刺络拔罐选下关、颊车、四白。
操作:风池,针尖刺向对侧内眼角,进针1.0~1.5寸,施平补平泻手法1分钟;太阳,沿颧骨弓内缘进针3~3.5寸,透向颊车;迎香,斜刺0.5~1.5寸,施捻转泻法;下关,进针1.5寸,捻转泻法;地仓,横刺3~3.5寸透向颊车;地仓至颊车,沿阳明经筋部1寸1针,深广0.3~0.5寸,施提插泻法;合谷,捻转泻法。刺络拔罐,是在常规消毒后用三棱针点刺3~5点,用闪火法加罐,出血量5~10mL,隔日1次。
(2)失语配穴:风池、百会、金津、玉液、廉泉、通里。
操作:风池、百会,刺法如前述,金津、玉液,用三棱针点刺放血;舌面用2寸毫针点刺出血;廉泉,直刺1~1.5寸,施合谷刺法,以胀感到达舌根及喉咽部;通里,直刺0.5寸,施捻转泻法。
(3)上肢不遂配穴:风池、肩髃、极泉、尺泽、曲池、合谷、八邪、外关。
操作:风池、极泉、尺泽,刺法同前;合谷,针刺方向先透向大指,继透向三间处,施提插泻法,以患侧大指、次指抽动3次为度;八邪、曲池、肩髃,刺法同前;外关,直刺1~1.5寸,施提插泻法。
(4)肩关节痛配穴:天鼎、肩髃、肩内陵、肩外陵、肩贞、肩中俞、肩外俞、阿是穴。
操作:天鼎,直刺,1~1.5寸,施提插泻法,令触电感直达肩肘或手指;肩髃、肩内陵、肩外陵、肩贞,直刺1~1.5寸,施捻转提插泻法;肩中俞、肩外俞,均横刺1~1.5寸,施捻转泻法;痛点刺络拔罐方法同前。
(5)下肢不遂配穴:环跳、委中、三阴交、阳陵泉、昆仑。
操作:委中、三阴交,针刺方法同前;环跳,直刺2~3寸,以触电感传至足趾为度;阳陵泉,直刺1~1.5寸,施提插泻法,令触电感传至足趾为度;昆仑,直刺0.5寸,捻转泻法。
(6)足内翻配穴:解溪、丘墟、照海、筑宾、昆仑。
操作:解溪,直刺0.5寸,施捻转泻法;丘墟透照海,直刺2.5~3寸,施捻转泻法;筑宾、昆仑,直刺0.5~1.5寸,施提插泻法。
(7)失明配穴:风池、天柱。
操作:风池,针尖方向与双目系对角相交,直刺1~1.5寸,施捻转补法;天柱,直刺1~1.5寸,施捻转补法。
(8)便秘配穴:丰隆、左水道、左归来、左外水道、左外归来。
操作:先取双侧丰隆穴,直刺1~1.5寸,施捻转泻法;左水道、左归来、左外水道(左水道外开1.5寸)、左外归来(左归来外开1.5寸),均直刺1.5~3寸,施捻转泻法1分钟,留针20分钟,在留针期间,每隔5分钟运针1次。
(9)癃闭配穴:中极、秩边、水道。
操作:中极,直刺1.5~2寸,施提插泻法,令胀感传至会阴;秩边,直刺2.5~3寸,针尖方向透向水道,施提插泻法,令胀感达前阴。
(10)小便淋沥配穴:关元、气海、太溪。
操作:关元、气海,直刺1~1.5寸,施呼吸之补法,而后置1寸艾炷于针柄上,施温针灸,每次2~3炷;太溪,直刺0.5寸,施捻转补法1分钟。
图片
取穴依据:脑卒中,中医称之为中风。始见于《内经》所言的仆击、大厥、薄厥、偏枯、偏风、身偏不用、痱风等,描述了中风的病因与不同阶段的主要临床表现。尽管如此,《内经》还没有形成完整的中风病证治理论,对其病因、病机及症状尚无系统的论述。后代医家进一步认识到中风病的发生主要在于年老体衰,阴阳逆乱,直冲犯脑,使中风病的致病机制、证治规律日臻完善。
积多年临床与研究认为,中风乃“上实”,即脑窍闭塞,其因皆为肝肾的亏虚,即“下虚”。中宁患者平素多存在下焦肝肾等脏的阴阳失调,又受外界各种诱因的影响,以致积损正衰,气血运行不畅,夹痰浊上扰清窍;或精血不足,阴虚阳亢,阳化风动,血随气逆,夹痰夹火,横窜经络,上蒙清窍;或外伤跌扑,气血逆乱,上冲颠顶,闭阻清窍,窍闭神匿,则神志愦乱,突然昏仆,不省人事;神不导气,则筋肉、肢体活动不利,喝僻不遂,日久气血涣散,筋肉失濡,故肢体痿软废用,经脉偏盛偏衰,故挛急仁硬。
依据“窍闭神匿”病机,立“醒脑开窍”大法,在治疗上,以开窍启闭,改善元神之府——大脑的生理功能为主;在取穴上,以阴经腧穴为主,重在手法取穴上。
基于“窍闭神匿”病机和“启闭开窍”针刺法的确立,行针施术以“泻法”为主,经反复实验,创立了针刺手法的四大要素,经多年临床验证疗效尤著。人中作为醒脑急救之要穴,为历代医家所推崇,故采用雀啄法泻人中可开窍启闭,醒元神,调脏腑。
内关穴为心包经之络穴,具有宁心调血安神之效。三阴交可补三阴,益脑髓,调气血,安神志。极泉、尺泽、委中可疏通经络,运行气血,改善肢体运动功能。其中,人中为君,内关、三阴交为臣,极泉、尺泽、委中为佐使,以调元神,使之达明;顺阴阳,使之平衡;理气血,使之冲和;通经脉,使之畅达。
石学敏学术思想汇总
1
创建中医脑科学
祖国医学对脑的论述并不十分明确,但是早在《内经》中已引起重视。故有:“头为诸阳之会;头为精明之府”的记录,亦有:“脑为奇恒之府”的记载。石学敏教授对“脑”与“神”的认识颇有见地。在“脑神”(元神)为核心的基础上,努力创建了中医脑科学。并广泛应用于临床诸多脑病的疑难杂症,收到非常理想的疗效。中医脑科学逐渐形成,并指导临床、应用于临床。在基础研究中也得到了有力的证实参数。受到国际业内人士的高度重视。日本、德国、法国、美国等发达国家均积极参与合作研究。
“神”是祖国医学理论的核心内容之一。“调神”是临床治疗,养生保健的重要手段之一。但是,现代中医人对于“神”和“调神”的认识往往狭义、片面,存在一定的局限性。
石学敏教授认为:祖国医学理论来源于大量临床实践的积累和归纳。其博大及深奥不是现代科学的某一学科所能解释。“神”是祖国医学藏象功能的重要部分。石学敏教授从对对“神”的认识 、祖国传统医学的“心”、“脑”耦联系统以及以调节“脑神”(元神)为轴心,创建治疗脑病的新法则三个方面进行了详细的阐述。
2
还祖国医学诊疗学之原貌
祖国医学理论有文字记载已经近三千年的历史,据考古文献证实祖国医学的应用可以追溯至五千年以上。幽幽漫长的历史沿革,祖国医学理论的传承也受到不同历史阶段的影响。如何正确地理解和应用这些瑰宝。是现代中医人士的重要课题。拟古而不拘古,运用临床实践和科学手段还祖国医学理论的原貌,是石学敏教授一贯秉承的宗旨。
“辨证论治”是祖国医药学宝库中的精华,是个体化医疗的典范,临床实践中亦收到突出的治疗效果。但是,近代中医(或称现代中医)对祖国医学中“辨证论治”的理解有所偏移,具体体现在求同不足,存异过度。
石学敏教授创建的醒脑开窍针刺法就是抓主要病机,设主法,拟主方的典范。《素问·至真要大论》中病机十九条记载:“帝曰:愿闻病机何如?岐伯曰:诸风掉眩,皆属于肝;诸寒收引,皆属于肾;……”就是告诫我们分析人体疾病,应归纳、总结,抓住主要矛盾,求同存异,总体把握的要点。
3
中医治疗学趋向规范化、剂量化、标准化
中医治疗学历史悠久,由于传承模式和历史变迁的影响至今仍存在学派和师传的差异。尚未形成统一的规范化、剂量化、标准化程序。造成临床重复性受到限制。虽然临床取得良好的疗效,而不被自然科学所认同。
石学敏教授从针灸治疗学着手,通过大量的临床实践和基础研究。对针灸治疗有效的十余种疾病进行了手法量学研究,初步探求了针刺手法量学的规律,为针刺手法量学标准化研究奠定了基础。并从.针刺手法标准化研究、针药并用的规范化研究、部分科研成果的范例三个方面进行了详细的阐述。
4
经筋病与刺络疗法
刺络拔罐法在临床中应用非常广泛,具备见效迅速,操作简便,疗效可靠。是非常值得推广应用的。
“经筋发病”在临床上往往不被重视,临床多强调经络、脏腑发病。而临床很多疾病均应该隶属于“经筋发病”。石学敏教授对经筋病颇有见地。将人体软组织病变,包括:肌肉、韧带、肌腱、部分神经等躯干、四肢、颜面等部位病灶归属于经筋为病。经筋病变是针灸治疗最佳适应症之一。石学敏教授将经筋病中“以痛为腧”的“痛”引申为病痛、疾痛。扩展了经筋病的治疗。比如:贝尔氏面瘫,是风寒之邪直中面部经筋。即选择瘫痪肌群进行透刺、排刺、围刺,加之刺络治疗效果极为显著。再如:周围神经损伤出现的肌肉萎缩,运用萎缩肌群的排刺,加之脉冲电针刺激,也获得较好的临床疗效。这些疾病并不存在明显疼痛。是以其病患所在视为腧穴部位,赋予治疗即可收效。当然疼痛病变亦适合该论点。如肩周炎、急慢性软组织损伤、三叉神经痛,因颈腰椎病引起的臂丛神经痛、坐骨神经痛等等。
刺络疗法,是用三棱针、小眉刀、皮肤针等刺破病人机体的某些浅表血管,放出少量血液以达治疗疾病的一种方法。古代称之为“刺血络”。石学敏教授对刺络法的真谛充分领会,并挖掘创新,广泛应用于临床。根据经典之论,均明言血尽方可邪出。凝练出刺络法控制出血量是治疗的关键。但应用传统络刺法难求其尽,故思加负压之法。为此,设计了于病变部位点刺后置罐拔之。这样医生可透过玻璃罐直接观察出血量,来控制血量的方法。取名为“刺络拔罐法”。这样就达到预定标准,即行取罐,血尽邪出,故疗效速矣。该方法应用于临床诸多疾病,量学概念明确,操作简便,屡试屡验。在治疗发热、支气管哮喘、面肌痉挛、面瘫、神经性疼痛(三叉神经痛、臂丛神经痛、坐骨神经痛等)、风湿、类风湿性关节炎、软组织损伤、丹毒、急性乳腺炎、淋巴腺炎、静脉炎、带状疱疹及各种皮肤病等病证方面取得了良好的疗效。
5
古医籍的诠释应紧密结合临床实践
古代医籍以医古文记述,历代均有不同注释,争议颇多。但是,大多是以文理对其进行释义。石学敏教授认为:做为现代临床学者运用古代医籍,应该充分结合临床,用临床实践来理解和诠释其内涵。《灵枢·经脉》篇中“是动病”、“所生病的”的临床症候分析和证治,就是石学敏教授对于古医籍临床应用的范例。
石学敏教授对古典医籍情有独钟。经过多年临床实践,努力探索古典医籍文献中的临床价值,进而发现古代医家不仅为后人留下了完整的医学基础理论,对疾病的认识亦深刻、细腻。对诸多疑难疾病的认识要早于现代医学千年以上,真可谓我国文化宝库中的精粹。
6
全方位发展,打造针灸学科的航空母舰
建设中国针灸学科的“航空母舰”是石学敏教授在医学领域中的又一大贡献。
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初,我院针灸学科重建初始,石学敏教授就提出“两个十”的学科蓝图;“三个一”的学科目标。当时他提出:十年之内,我们向全国学习;十年之后,全国向我们学习。最终我们要组建一支针灸学科的技术精英队伍;打造一个具备医教研全方位优质功能、条件的基地;引进一批国际最科学、最先进检测研究设备。针灸学科在石学敏教授率领下,一步一个脚印,按既定的方针、目标,历经四十余年的奋斗逐一实现、完成。使天津针灸成为名符其实的针灸学科的“航空母舰”。不仅在国内处于领先地位,在国际上也享有盛誉。
图片
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股市行情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