提到乌克兰,可能很多人脑海里就浮现出战火纷飞、废墟满地这些沉甸甸的画面。不过,在苏联刚解体那阵儿,乌克兰可是名副其实的“高富帅”,接手了苏联那庞大的军事遗产,底子厚得吓人。可光靠这些宝贝,兜里没银子,日子也过得紧巴巴。就这样,才出了咱们今天要聊的这笔买卖,虽然当时看着不怎的,但回头再看,却足以载入教科书的交易。
回到2011年,乌克兰当局那会儿过得挺紧,要想着法儿把仓库里那些闲着用不上,耗钱还占地方的“老旧货”变成点钱。就在这时,里面就藏着三架在梅利托波尔机场机库里封存了十多年,没人理会的伊尔-78空中加油机。
这几架飞机都是苏联时期留下来的老货,经受了风吹日晒,有些零件都已经老化得不行,甚至有一架连关键的加油系统都拆掉了。乌克兰的媒体都态度直言,这次买卖简直就是“清仓甩卖”,卖给中国的这三架飞机,状况“堪比废铁”,最多也就是拆点零件拿用。
最终,这三辆“废铁”一块儿卖给了中国,交易金额是4470万美元。在国际军火交易市场上,买三架大型军用飞机,差不多就是“白送”了。
消息一传开,很多人都在笑话中国,觉得又是“冤大头”,花了几千万美元买了三堆没人要的破铜烂铁,真是亏大了。
其实他们并不清楚,那个时候的中国空军,心里有多难过。
那会儿,我们的空军被调侃成“腿短”的空军。主力机,比如歼-10、苏-30,性能还算不错,但飞得远就不行。空中加油,基本靠几架轰油-6,也就这老伙计拼命地供油,最大能运18吨左右,顶多喂两架战机,效率不咋地。而且还得用软管加油,效率真不高。就像你开着辆跑车,油箱却跟摩托车似的,跑不了多远,心里那叫一个堵。
要是真没有那强大的空中加油实力,我们的战机也就只能在近海转着圈,所谓的“远海作战”基本就只能是空话了。第一岛链,就像一堵看不见的铁栏,把我们的翅膀紧紧锁住,动弹不得似的。
所以啊,当乌克兰这三架“废铁”露面时,在咱们中国空军眼里,它们可不是普通的废铁,而是一把能撬开战略空中力量大门的钥匙,一块价值不菲的“敲门砖”。我们缺的可不是一两件高端装备,而是从零开始的实践经验,是打破那层窗户纸的绝佳机会。这4470万美元,买的不仅仅是三架飞机,更是一个契机,一个能让我们缩短追赶十年的宝贵机会。
飞机从2014年开始陆续到中国,很多人以为这事儿就差不多是“修修补补能飞就行”的程度了,但他们大概低估了咱们中国人的学习能力和战略耐心,这点儿本事可不是随随便便就能看到的。
这三架伊尔-78到了咱们手里,第一步就是进行一场真正意义上的“全面体检”和“新生改造”。咱们的工程师们,就像对待一件宝贝似的,把它们从里到外检查了个遍。每个零件,每根管线,每个控制阀门,都拆开、分析,再用建模的办法研究得淋漓尽致。
特别是它的核心部件UPAZ加油吊舱,那可是苏联空中加油技术的精华所在。它的管道布局、泵压系统、流量控制的逻辑,以及与战机对接的自动控制原理……这些以前咱们只能在图纸上或脑海里琢磨的东西,现在终于有了真实的实物样板,学习起来方便多了。
别人卖的是二手飞机,我们倒是把它当成了一本会飞的、立体的教科书,用来学习、研究。
不久,这三架飞机不仅腾空而起,还迅速融入了中国空军的作战训练体系。它们的加油能力达到105吨,能同时为两架重型战斗机补给燃料,这让我们的歼-10、歼-16、苏-30MKK等主力战机,首次感受到“空中奶妈”的强大助力。
这次,三架飞机不仅腾空升起,还快速融入到了咱们中国空军的战斗训练当中。它们的加油总能力达到了105吨,可以同步给两架重型战斗机补给油料,这样一来,歼-10、歼-16、苏-30MKK等主力战机,终于体验到了“空中加油站”的强大优势。
自2015年起,我们的战机编队就频繁出动,奔赴西太平洋展开远海实战训练。这次的巡航轨迹,首次涉及到以前从未踏足的遥远海域。从东海到南海,再到更深的深蓝区域,依靠这三架“老伙计”的到来,中国空军的作战半径,经历了一个历史性的飞跃。
可以说,从2014年装备到,到了2016年形成常态化的远海飞行能力,短短三年,这三架飞机就搭建起了一个初步的远程作战体系的关键环节。它们不仅仅是加油机,更是战术研究的试验平台、人才培养的摇篮,以及体系建设的基础所在。
那段时间,伊尔-78几乎出现在所有重要的跨区域演练任务中。它们的身影,让“全疆域作战”这个说法,逐渐变成了真真实实的行动。
就在伊尔-78在中国空军大显身手的同时,另一件更关键的事也在同步推进中。
我们可没停留在只用这三架飞机的阶段。搞清楚它们的技术细节之后,真正的目标也渐渐浮出水面——就是要搞出咱们自己研制的大型国产加油机。
这项任务,史无前例地落到了咱们自己大飞机平台——运-20的肩膀上。早在2013年,运-20就完成了首次飞行,它那宽大的机身、优异的航程和载重能力,绝对是改装成加油机的理想选择。
从伊尔-78身上得到的宝贵经验,源源不断地融入到运-20的改型项目里。这大型加油吊舱的挂载点该怎么设计?机体内部繁琐的燃油输送管路和中控系统怎么合理布局?又该怎么确保加油时整个机身姿态稳定?这些关键技术难题,有了伊尔-78这个“老师”的指点,我们解决起来事半功倍。
终于,2019年之后,一架穿着中国空军标志的新型空中巨无霸开始了测试飞行。这个就是我们今天引以为傲的——运油-20。
运油-20出现在大家面前,这代表着中国空军在空中加油方面,彻底告别了对外国技术的依赖,变成了自主掌控。它的输油能力、航电系统、信息技术水平,和伊尔-78那个“老师”比起来,已经全面超越不少。它还能为咱们最先进的歼-20、歼-16这些战机进行空中补给,真正达到了强强联合的效果。
2023年出现了一件挺惹眼的事情。根据香港《大公报》的报导,我们最早引进的那三架伊尔-78,全部拆掉了加油吊舱,变成了普通的运输机。
这个小细节,里面可藏着不少学问。
这就表示,“老师”已经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,可以光荣“退休”啦。在把毕生所学悉心教导,并看到“学生”运油-20已经能独立应对,甚至超越师傅之后,它们也放下了肩上的重担,回归到一个普通运输平台的角色上去了。
所谓大国重器,绝不是单指某个具体的装备,而是我们从零开始,一步步搭建起来的完整能力和体系。当我们不再依赖伊尔-78加油机的时候,那正好说明,我们真的拥有了属于自己、实力强劲的远程空中作战体系。
这十几年前那笔交易,当我们再回头看的时候,心里那种感觉真是说不出的复杂,也更加深刻。
如今的中国空军,早就不像当年那种“吴下阿蒙”了。
2022年1月,汤加火山爆发之际,中国空军派出了运-20,从遥远的地方起飞,横跨一万多公里的飞行距离,把紧要的救援物资及时送到受灾区域。这次行动是咱们首次在没有海外基地支撑的情况下,站在国际舞台上独立完成的洲际人道救援任务。
2022年4月,几架运-20组成的庞大机群,飞了将近一万公里,顺利把先进的FK-3防空系统运到塞尔维亚。这次任务,穿越了好几个国家的领空,展现了咱们中国空军远程战略投送的实力。
这些任务的主角,就是运-20。背后,提供远程飞行保障和体系支援的,就是不断壮大的运油-20机队。现如今的运油-20,不再只是个“空中油箱”,它更像一个信息化的空中节点,能和预警机、战斗机、指挥系统实时合作,组合成一个机动灵活、智能化的作战网络。
咱们现在靠着自己的力量,飞得更远、更稳妥,也更有底气了。
而此时此刻,乌克兰的情况又是怎么样呢?
战争的阴影还在头顶徘徊,当年卖掉伊尔-78的那个梅利托波尔机场,早就变成战火不断的前线了。这个曾经拥有苏联三分之一军工产业的国家,如今自己的天空,却得靠别国的装备来保卫。
我们没有打算去取笑谁啦。历史的发展,总是夹杂着不少无奈和偶然。不过在今天这个时刻,回头看看当时的这笔交易,真是让人感叹战略眼光和国家命运的关键作用。
当年乌克兰的处境,算是甩掉一个沉重的包袱,换来了一笔应急资金。至于我们呢,那是在战略空军刚刚萌芽的“黎明前夕”,抓住了一次生死攸关的绝佳机会。
乌克兰会不会觉得后悔呢?我想啊,任何有战略眼光的人,一看到如今中国空军的运油-20、运-20在天空中飞翔的身影,再看看自己国家的现状,心里大概都是五味杂陈。当年那三架在他们眼里算“废铁”的飞机,最终被中国掌控,点燃了火种,也成为推动战略空军崛起的重要转折点。
这个故事告诉我们,真正的“国之重器”,说白了不仅仅是买来的,更是学会的、练出来的。把别人那“废铁”变成咱们的“利刃”,不光靠花钱,更要靠智慧、耐心,还有坚决不放弃的发展决心。
从三架伊尔-78起步,到运油-20正式量产列装,这一段路,我们整整走了十年。这十年中,见证了一个大国空军从“岸基”转变为“远洋”的彻底蜕变。
当年那三位“乌克兰老专家”,虽然已经功成身退,但他们留下的技术基因,已经深深融入到中国空军的钢铁羽翼中,并会伴随我们飞得更远、更宽广的未来。
股市行情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