近日
一位从清华启程、剑桥归来
28岁时回国全职担任
大学教授的90后青年
被《人民日报》等媒体重点报道
他就是华中科技大学教授厉侃
日照市东港区秦楼街道厉家庄子村人
日照一中的优秀毕业生
……
厉侃,日照市东港区人,出生于1993年。初中时期,在班主任张守峰的教导下,他对物理产生了浓厚兴趣,这份对物理的痴迷,成了他学业进阶的“动力源”。张老师介绍说:“记得初二的时候,我在班里搞了个小活动,要求每个孩子写出自己的理想。厉侃写的就是‘走进清华园’,没想到,四年以后他就被保送清华大学了。”
日照港中学高级教师张守峰在主持东港区物理教研活动
高中时期,经过刻苦努力的拼搏,厉侃在全国中学生物理竞赛中斩获金牌,从日照一中直接保送到了清华大学,也为他后续的科研之路埋下了关键伏笔。
厉侃在高中时的学生证
厉侃在清华读书时
“一架仅有蒲公英种子大小的微飞行器,从清华实验室起飞,穿越剑桥和美国西北大学,最终降落在华中科技大学的科研沃土上,承载着一位90后科学家报效祖国的赤子情怀。”
“出国就是为了更好地回国”
本科毕业后,厉侃作出重要人生选择——出国深造。他怀揣着 “出国就是为了更好地回国” 的信念,赴美国西北大学黄永刚院士课题组攻读博士学位。
在美国西北大学攻读博士期间,他将微信签名郑重设置为“为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”,这成为他海外求学的精神坐标。
厉侃于剑桥大学开展博士后研究
2019年获得博士学位后,厉侃前往英国剑桥大学Norman A. Fleck院士课题组开展博士后研究。在博士后研究即将结束时,面对国外顶尖平台抛来的橄榄枝,他坚定地选择回国。
谈及回国决定,厉侃曾说:“在我去英国之前,老师很不理解,他认为我在美国也可以找到很好的职位。但是我希望我做的这一切,可以在日后更好地回馈、报效祖国。出国就是为了更好地回国,这可能是刻在骨子里的情怀。”
柔性电子器件的自组装三维网络设计
锐意创新,突破极限
2021年12月,28岁的厉侃回国,加入华中科技大学机械科学与工程学院担任教授,成为该校最年轻的教授之一。
厉侃的主要研究方向为三维柔性结构与可延展电子。这一领域的研究对于未来飞行器智能蒙皮、生物集成电子等应用具有重要意义。
三维螺旋线藤蔓般连接电子器件
在柔性电子领域,厉侃取得了突破性进展。他独辟蹊径,首次突破二维限制,利用力学屈曲让平面导线蜕变为三维螺旋。封装后,其延展性跃升至131%以上,甚至可以像弹簧般自如伸展和收缩。这项成果释放了柔性电子澎湃的生产力,为其在航空航天等关键领域的应用开辟了全新天地。
研究成果“风传种子启发的三维微电子飞行器”被选为《自然》(Nature)的封面文章
2021年9月,厉侃与多家科研机构合作的研究成果“仿风传种子三维微电子飞行器”在《自然》期刊在线发表,并当选当期封面。该研究设计出一类可被动驱动、随风飞行的微飞行器,实现了无主动动力情况下的长时间、远距离飞行,是迄今人工制造的最小飞行器之一。
立足国家需求,培育创新人才
归国后,厉侃迅速将研究工作与国家需求深度对接。他率队攻关,在航空发动机尾喷管复杂曲面上成功实现柔性传感器如“皮肤”般精准、可靠的集成。
厉侃任教于华中科技大学机械科学与工程学院
厉侃已在《自然》《科学进展》《今日材料》等顶级期刊发表论文40余篇。但他更看重的是研究成果对国家科技自立自强的贡献。他表示:“希望通过自己和团队的共同努力,让我国的原始创新领先国际。”
厉侃形容科研攻关的过程就像企鹅一般,上岸前要先拼力深潜入海,潜得越深,海水产生的压力和浮力也就越大,最终蓄势而上跃出海面。
厉侃课题组合影
厉侃期待未来继续服务国家重大需求、服务民生,为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贡献自己的力量,“希望通过自己和团队的共同努力,让我国的原始创新领先国际”。
来源:东港发布 人民日报 五湖四海日照人 等
股市行情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